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
学生之间接触频繁
一旦出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例
极易造成校园内的传播
今天
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肺结核的相关知识
以及如何科学防控
什么是肺结核?
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主要侵犯肺部,也可累及其他器官,如淋巴结、骨骼等。结核病曾被称为“痨病”,在历史上曾造成大量死亡,至今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。在我国,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法定传染病前列,因此,提高防控意识至关重要。
肺结核如何传播?
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,人群对结核菌普遍易感。肺结核患者在咳嗽、咳痰、打喷嚏、大声说话、唱歌时,可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,在空气中形成体积带菌飞沫核,周围人吸入带菌飞沫核即可能感染结核菌。较大的飞沫很快落在地面,而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成为 “微滴核〞,并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。如果空气不流通,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,就可能引起感染。“咳嗽传染”是肺结核传播的主要方式。此外,随地吐痰形成的尘埃也可能传播结核菌,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见。
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,同室工作、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,有可能感染结核菌,应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排除。
如何判断是否感染肺结核?
肺结核的潜伏期因人而异,短则几周,长则数年,甚至终身不发病。青少年、糖尿病患者、老年人、体虚多病者等特殊人群,感染后发病可能性较高。
肺结核常见的症状有咳嗽、咳痰2周以上,咯血或痰中带血,低热、盗汗、午后发热、胸痛、胸闷、疲乏无力、体重减轻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,要及时到医院看病,以免耽误病情。
确诊肺结核后该怎么办?
1及时就医,规范治疗
一旦确诊,应尽快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,并严格遵循“早期、联合、适量、规律、全程”的用药原则。私自停药或漏服药物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。
2主动报告,配合防控
学生患者应主动向学校报告,以便学校采取防控措施(如环境消毒、密切接触者筛查等)。隐瞒病情可能导致疫情扩散。
3调整心态,积极治疗
肺结核并不可怕,结核病的治疗也应遵循早期、适量、联合、规律和全程的原则,只要早期诊断、治疗方案正确、坚持正规全程治疗,结核病的预后绝大多数很好,治愈后对将来的学习、生活、工作不会产生影响。
如何预防肺结核?
1、家庭居室、教室、宿舍等地方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温度适宜时建议全天开窗通风,气温过冷或过热时每日至少通风三次,每次不少于半小时;
2、平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如网吧、游乐场、商场等;
3、作息要有规律、不熬夜、保证睡眠充足,保持健康心理,增强机体抵抗力;
4、合理膳食,注意饮食营养,不挑食、尽量少吃快餐和外卖食品。注意荤素搭配,日常饮食中多吃奶制品、肉类、鱼类、蛋类、新鲜蔬菜和水果;
5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洗漱用具专人专用,勤洗手、勤换衣,家庭勤晾晒被褥等;
6、不随地吐痰,咳嗽、打喷嚏时掩口鼻,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;
7、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营养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肺结核的防控不仅是个人的责任
也需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
如果发现可疑症状
请及时就医
确诊后
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
减少传播风险
健康呼吸,从科学防控开始
让我们携手守护校园健康环境